珠穆朗玛峰
山峰简介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西藏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
山峰名称 | 珠穆朗玛峰 |
藏语名称 | ཇོ་མོ་གླང་མ(Jo-mo Glang-ma) |
尼泊尔语名称 | सगरमाथा(Samarghata) |
英语名称 | Everest |
其他名称 | 圣母峰、埃佛勒斯峰或萨迦玛塔,简称珠峰 |
海拔高度 | 8844.43米 |
山峰位置 | E86.925330, N27.988300 |
所在地区 | 中国与尼泊尔边界 |
攀登季节 | 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1) |
登顶死亡率 | 14%2) |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分别为:北坡5800—6200米,南坡5500—6100米。东北山脊、 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 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 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3)
气候状况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 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m/秒。每年3月初至5月末,这里是风季过度至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至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由于气候极度寒冷,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进山线路
中国侧
从拉萨乘车沿中尼公路到新定日, 总计670公里,行程两天,然后再经帕卓区沿简易公路南下,行车110公里后就到珠峰北麓,海拔5145米的绒布冰川末端——绒布寺的出发营地。
尼泊尔侧
登山者一般选择乘坐飞机抵达山崖之上的卢克拉机场(海拔2860米),当天开始徒步行进,前往海拔5380米的珠峰南坡出发营地。徒步沿途要6天以上,许多登山者选择在一些夏尔巴人村庄住上一段时间,这样既体验当地风情,又可以逐步适应高海拔,减少高原反应带来的困扰。
攀登线路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1953年,才由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临世界巅峰的殊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登山路线,这些路线是:
东南山脊路线: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发现,可惜功亏一篑,第2年才由英国队沿此线登顶成功。
东北山脊路线: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队开创并成功地登顶。
西北脊转北壁路线:1963年由美国队开创并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线:1975年由英国博宁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西北脊路线: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并由此登上顶极。
北壁直上路线:1980年由日本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南面柱状山脊路线:1980年波兰队开辟并登上顶峰。
东北山脊转北壁路线:198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并取得成功。
西南壁转西北脊路线:1982年由前苏联队开创,并沿此线登上顶峰。
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并取得成功。
东壁路线:1988年由美国一新西兰国际探险开创并由此登顶。
攀登历史
攀爬喜马拉雅山珠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攻顶时间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不然就必须回头。美国登山好手费雪(Scott Fischer),在第五次攀爬珠峰中意外丧生,即是过晚登顶,下山时遇大风雪而丧命。
截至2012年,大约有235人丧生在攀登珠峰途中。大多数丧生者死亡在8000米以上高度,雪崩和意外滑落是两个最大原因。70%的登山事故是在下山时发生,死亡率为5%前后。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北侧,到达海拔6985米。其意义在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确立了“金字塔式” 攀登模式。此后,这种方式被多数攀登8000米山峰的队伍所采用。大规模集体登山的管理也开始受到重视,人们意识到了运输给养的重要性。
4)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珠峰北侧海拔8320米处。7名夏尔巴遇难于雪崩,是珠峰首次正式遇难记录。队员芬奇和布鲁斯对氧气的使用,证明人类在超高海拔的攀登中,氧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16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2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马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6)
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夏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7)
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7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8)
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10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返回。
9)
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7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0)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11)
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瀑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2)
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5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3)
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7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4)
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5)
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10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协作尼泊尔人Tenzing Norgay,到达海拔840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6)
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Tenzing Norgay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7)
1952年瑞士队的探险,为次年英国队的首次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8)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分别为
王富洲、
贡布、
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
1963年5月22日,美国队的Willi Unsoeld和Tom Hornbein,首创第3条登顶线路“西山脊转北壁线路”,并登顶。
19)
1965年5月20日,夏尔巴Nawang Gombu成为第一个两次登顶珠峰的人。在珠峰的前17次登顶中他占了2次。
20)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
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5年9月24日,英国鲍宁顿队的Dougal Haston和Doug Scott Summit,首创第4条登顶线路“西南壁线路”,并登顶。
21)
1978年5月8日,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78年,波兰人Wanda Rutkiewicz成为首位登顶珠峰的欧洲女性。
22)
1979年,Hannelore Schmatz成为首位登顶后下撤时遇难的女性,她也是第四位登顶的女性攀登者。
23)
1979年5月13日,前南斯拉夫队的Andrej Stremfelj和Jernej Zaplotnik,首创第5条登顶线路“西北山脊线路”,并登顶。
24)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0年5月10日,日本队的Tsuneoh Shigehiro和Takashi Ozaki,首创第6条登顶线路“北壁霍尔拜因岩沟线路”,并登顶。
25)
1980年5月19日,波兰队的Jerzy Kukuczka和Andrzej Czok,首创第7条登顶线路“南面柱状山脊线路”,并登顶。
26)
1980年8月20日,意大利人Reinhold Messner首次单人、首创第8条登顶线路“东北山脊转北壁诺顿岩沟线路”、首次无氧登顶珠峰。
27)
1982年5月5日,首位加拿大人Laurie Skreslet登顶。
28)
1982年5月4日,11位前苏联攀登者,首创第9条登顶线路“西南柱转大中央沟转西南壁脊线路”,并登顶。
29)
1983年10月8日,美国旧金山湾区队的Lou Reichardt、Kim Momb和Carlos Buhle,首创第10条登顶线路“东壁转康雄壁线路”,并登顶。
30)
1984年5月23日,首位印度女性Bachendri Pal登顶。
31)
1984年10月3日,澳大利亚队的Tim Macartney-Snape和Greg Mortimer,首创第11条登顶线路“北壁转诺顿岩沟线路”,并无氧登顶。
32)
1984年10月20日,Phil Ershler成为首位由北侧登顶的美国人。
33)
1985年,美国人Dick Bass成为当时年纪最大的登顶者(55岁)。
34)
1986年5月20日,加拿大人女登山家Sharon Wood单人首创第12条登顶线路“西肩部转霍尔拜因岩沟线路”,成为北美洲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
35)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5月12日,美国•新西兰国际探险队的Stephen Venables,首创第13条登顶线路“东壁-南坳-东南山脊线路”,并登顶。
36)
1988年9月29日,首位美国女性Stacey Allison从东南山脊线路登顶。
37)
1988年10月14日,新西兰人Lydia Bradey成为首位无氧登顶的女性。
38)
1989年5月16日,墨西哥人Ricardo Torres成为首位拉丁美洲无氧攀登者。
39)
1989年墨西哥人Carlos Carsolio成为首位拉丁美洲无氧登顶者。
40)
1990年10月7日,斯洛文尼亚Andrej和Marija Stremfelj成为首对同时登顶的夫妻。
41)
1990年5月10日,新西兰人Peter Hillary(艾德蒙·希拉里的儿子)成为首位第二代登顶者。
42)
1990年10月7日,Jean Noel Roche 和儿子Roche Bertrand aka Zebulon成为首家同时登顶的父子。他们同乘滑翔伞下撤,17岁的Roche Bertrand也是当时最年轻的登顶者。
43)
1992年9月25日,Alberto Inurrategui和Felix Inurrategui成为首对同时登顶的兄弟。
1993年,参与两岸联合珠穆朗玛远征队,
吴锦雄成为首位登顶的台湾人。
1993年4月23日,夏尔巴人Pasang Lhamu成为首位登顶的尼泊尔女性,但在下撤时遇难。
44)
1994年,台湾登山家拾方方(本名:石方芳)登上珠峰(登顶时间为1994.5.8,17:38),但在下撤途中遇上暴风雪而失踪,料已身亡,成为第二位登顶的台湾人,首位在珠峰登顶中过世的台湾登山家。
1995年,台湾登山家江秀真与陈国钧联手登顶成功,江秀真成为第一位登顶的台湾女性登山家。
1995年5月11日,日本队的Kiyoshi Furuno、Shigeki Imoto和夏尔巴Dawa Tshering、Pasang、Nima,首创首创第14条登顶线路“东北脊全程线路”,并登顶。
45)
1995年5月14日,首位巴西人Waldemar Niclevicz登顶。
46)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和史考特·费雪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年。美国“户外”杂志记者强·克拉克幸运逃过一劫,将亲身经历写成《巅峰》(Into Thin Air)一书。来自台湾的高铭和死里逃生,写下《九死一生》一书。
1996年5月10日,丹麦人Lene Gammelgaard沿东南山脊路线成为首位登顶的斯堪的纳维亚女性。
47)
1996年5月20日,俄罗斯队的Peter Kuznetzov、Valeri Kohanov和Grigori Semikolenkov,首创第15条登顶线路北壁诺顿沟的“北-北东线路”,并登顶。
48)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障人士。
1999年,夏尔巴人Babu Chiri成为首位并且是唯一的在顶峰睡觉的人,并创造了在顶峰停留21小时的最长时间记录。
49)
1999年5月13日,Katja Staartjes成为首位登顶的荷兰女性。
50)
1999年5月5日,墨西哥人Elsa Avila Carsolio成为首位拉丁美洲登顶者。
51)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0年5月17日,Nazir Sabir成为首位巴基斯坦登顶者。
52)
2000年,Davo Karnicar成为首位全程滑雪下降者。
53)
2001年,Roche Bertrand和妻子Claire Bernier Roche共同乘滑翔伞下降到ABC,成为首对一起从顶峰飞翔下撤的夫妻。
54)
2001年,Stefan Gatt成为首位采用单板滑雪下撤的攀登者。
55)
2001年,Marco Siffredi成为首位全程单板滑雪下撤的登顶者。
56)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1年,中国西藏的Karsang Tendup成为首位登顶的牦牛工。
57)
2001年,Evelyne Binsack成为首位登顶的瑞士女性。
58)
2003年,纪念人类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
2004年5月30日,“2004俄罗斯珠峰北壁中央登山队”的三名攀登者P. Shabaline、Iljas Tukhvatullin和Andrew Mariev,开创第16条登顶线路“北壁中央直上线路”,并登顶;次日,同队的第二组三人亦由此登顶。
59)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2007年,尼泊尔观光部指出,美国19岁少女“珊曼莎·拉森”是最年轻的成功登顶外国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燃点起祥云火炬,进行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2009年,台湾人江秀真成为首位从南、北两侧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2009年5月22,台湾人李小石背著妈祖神像登顶成功。
2010年5月18日,台湾人林永富以57岁之龄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目前台湾成功登顶珠峰年龄最年长的攻顶者。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Lewis Gordon Pugh)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动一公里,费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董范于8时16分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其中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大学生。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于80岁时,第三度登上珠峰,成为最年长的登顶者。刷新尼泊尔登山家于2008年以76岁攻顶成功的纪录。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喜玛拉雅山脉商业登山,主要集中在珠峰和卓奥友峰。自此之后,登顶珠峰的人数,呈爆炸式增加,但值得一说的攀登,却越来越少。
南坡登山行程
尼泊尔共有153座雪山开放攀登,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135座山峰的登山许可,由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颁发。登山者申请时需提交个人履历、照片、注明登山线路的地图或照片等。在获得许可后,一个少于7人的珠峰登山队必须缴5万美元的许可费和2万美元的常规线路攀登费,如选择其他线路还需另缴费,但在非登山旺季可获得优惠。如果登山队超过7人,则每超过一人需多缴纳1万美元。
另外,登山者还需雇用挑夫、向导、领队、厨师,并对随队的政府联络官付费等,尼政府规定了这些报酬的最低标准。粗略计算,每名挑战珠峰者平均约需花费2.5万美元。其中,联络官负责和尼泊尔的救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联系,并监督各登山队遵守尼泊尔法规,比如检查挑夫的背负重量是否超过30公斤等。
登山者一般在4月初抵达出发营地,大多先在营地住一两个星期。这里有为往返登山队员提供服务的比较完备的急救、食宿等支持设施。听着冰雪的天籁,人们也在这里体验恐惧、焦虑、希望,以及一生的友谊。
在这段时间里,登山队的夏尔巴人开始向前铺设绳索和阶梯,因为首先前往一号营地的路途需要经过非常危险的“昆布冰瀑”。头顶坠下的冰塔、脚下面临的冰裂和冰流使该路段成为南坡最危险的路段之一。这段路程对还不适应的登山者来说可能要花5到8小时,而已适应的登山者只需要3到5个小时就可完成。
绳索和阶梯布置好后,登山者至少会在出发营地和一号营地间往返一两次,运送一些必需设备,也再度适应高海拔环境,促使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一号营地海拔5900米左右,这是一片空旷的雪的天地,附近多有冰川冲刷的痕迹。夜晚,冰裂和冰川发出低沉的声响,因此白天扎营就应选择在地面没有裂纹的地方。
二号营地即前进营地,海拔约6500米,在洛子峰西面的山坳。前往该营地的3到7个小时,经过的是相对开阔的地带,登山者在这里只需要避免过于靠近雪山,防止雪崩。二号营地多乱石,这里在冰川的相对高处,由于没有烈风,也被称为“寂静之谷”。喜马拉雅山南的白云时常钻进山谷,弥漫进帐篷,而在晴朗时节这个谷地却酷热难耐。这里也是各登山队生火造饭的最后一个营地,再往后登山者就只能吃方便食品了。
缘着固定好的绳索攀登到海拔约7500米的山台,即三号营地。这段路途经过峻峭、晃眼的冰壁,虽然难度不大,但稍有闪失就可能丧命。一般来讲,积雪厚些利于攀登,但要防止雪崩;雪薄的话,就必须把鞋钉磨利。由于三号营地所在陡险,犹如鹰窠,许多夏尔巴登山者都直接从二号营地上到四号营地,而不在三号营地停留。
再往上是海拔约7950米的四号营地。三号、四号营地之间的路途极具挑战性,这里有“日内瓦刺”和“黄带”。这段路程在登山者多次往返熟悉环境后可4小时完成,初次攀登者可能需要8个小时。
南坡四号营地就是挑战珠峰的最高营地,被称作“生命禁区”或“死亡区”。一般登山者只能在那里待两到三天,他们在那里等待登顶时机。这个时机主要包含两个要素:天晴、风弱。如果运气好,登山者在半夜11点左右就可以开始8到16个小时的攀登。
参考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