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运动是指在特定的要求下,以达到顶峰为目标,运动员使用装备或是徒手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运动的一项体育活动。广义的登山运动不限制所登山岳的高度、攀登的方式、使用的器材等等,而狭义的登山运动则指利用专门的装备和技术攀登一定海拔范围的山峰。登山运动可分为登山探险(也称高山探险)、竞技攀登(包括攀岩、攀冰等)和健身性登山。按攀登方式又可分为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尔卑斯式登山和技术登山等数种。从医学角度来说,登山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五个方面有直接的益处。如今登山不再只是运动员们参与,越来越多不是运动员的人们也参与了进来。
登山运动的起源难以考证。人类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翻越山脉,而且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到高处欣赏景色,开阔眼界,也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中国古代的“登高”传统就可以看做是这样的一种活动。
现代的登山运动,国际上一般认为起源于18世纪八十年代的欧洲。1786年8月8曰法国医生巴卡罗与石匠巴尔玛结伴第一次登山上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学家德。索修尔率领的十九人登山队再度登上勃朗峰,现代登山运动从此延生。项运动首先从阿尔卑斯山区开始,故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
19世纪,登山运动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1854年至1865年这段时间,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登山运动发展迅猛。这期间人类登顶了阿尔卑斯山地区所有的4000米以下的高峰。1857年在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登山组织──登山俱乐部。1865年,一支登山队登上了当时被认为无法登顶的马特洪峰。这一时期被称为登山运动的黄金时期。
19世纪80年代以后,使用各种攀登工具和技术的技术登山曰渐推广,其活动地区也从阿尔卑斯低山区转向喜马拉雅高山区。1950年至于1964年是登山运动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1950年6月3日,来自法国的毛里斯·赫尔佐格(Maurice Herzog)和路易斯·拉施纳尔登上安纳布尔纳峰,人类首次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这期间人类前后登顶了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全部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国际登山史上称此一时期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
1964年后许多登山“禁区”被突破,开始进入从来无人使用过的难险路线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时期。1978年并在喜马拉雅高山区出现不用氧气登上高峰。这一时期的登山运动开始向几个方向发展:
登山探险一般是指人们在一定器械和装备的辅助下,以克服各种恶劣自然条件,登上高峰绝顶为目标而进行的登山运动。
登山探险运动所面对的山峰往往为海拔三、四千米以上并覆有终年积雪的山峰,它的竞技性,不是表现为运动员(或队)之间在同一时空、同一条件下的比赛和对抗,而是表现为运动员(或队)与恶劣的大自然环境的抗争,是人的生命力和严酷的生存条件之间的较量。在登山探险活动中,运动员面对的是高山缺氧、强风低温、陡峭地形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困难和山间危险。对一次成功的登山探险活动的评价,不是从一般意义上的时间、速度、力量和技巧等方面去判定,而是强调所选对象山峰的高度、难度和组织运用战术的独特性及其科学程度。
登山探险活动,特别是组织较大型活动,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工作保证。对运动员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还要求他们熟练掌握攀登岩石、冰雪、保护等各项登山技术,同时还要尽可能具备识别高山环境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遭遇危险时的清醒应变能力。在组织工作上要依据队伍规模,在大本营建立交通运输、通讯联络、医务监督、气象预报、常规炊事等后方保障系统。
与登山探险相比,健身登山具有明显的安全性、易行性和广泛性。健身登山活动一般是在海拔3500米以下山地进行,这种地形在中国国土上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一些离城市较近、交通方便的山区,日益成为当地居民进行户外健身的理想场所。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健身登山可以很方便地结合野外生存厉练、人体潜能拓展和环保意识的强化,使参与者在强身、养心、益智等多方面收到成效。
中国的高山资源丰富,高原常住人口众多,发展登山探险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顶级高峰都位于延伸至中国西南和西部的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其中中国享有主权和与领国共享主权的就有9座。
中国1955年出现第一批登山运动员,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从东北山脊登上珠穆朗玛峰,并于1975年将一个特制金属测绘觇标竖立在珠峰顶上,准确测出该峰的高度为8848.13米。是为国际登山史上首次对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确切测量。1964年登上最后一座从未有过人迹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在多次登山活动中,登山运动员与科学工作者密切配合,进行了各种高山考察活动。
自1979年以来中国对外陆续开放了许多山峰,使中国成为当今人类登山探险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数十年来,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登山运动员又独自和与外国联合登上了数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未登峰。以展示新的战术为目的,又数次成功地重登了珠穆朗玛峰。在此基础上,中国登山运动员已实现了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夙愿,登上世界14座8000米以上所有高峰的任务也已完成。
经常出外进行登山野营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从医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六个方面有直接的益处。
体温过低的危险是易于理解的。死于体温过低即通常意义上的冻死。极高山通常山顶海拔都在雪线以上,有些雪线以上高度达数千米,而且通常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氧量低。因此,登山运动员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如果长期暴露于低温、大风天气、缺氧,加之缺少运动,即使有羽绒服的保护,也极易发生体温过低的情况。体温过低会导致内分泌混乱、幻觉及意识丧失直至最后死亡。即使经过抢救挽回生命,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体温过低并不仅发生于登山运动,也可能发生于任何户外冰雪运动。同时体温过低也是堕海者的第一大杀手。在登山过程中,预防体温过低除了保有充足的御寒装备外,自我保护及抢救、保护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是最重要的防御措施。1960年刘连满在海拔8600-8700米处丧失活动能力缺氧过了一夜已经出现昏迷、意识丧失等症状,没有死于体温过低,最终仍能下撤是一个奇迹,似乎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当年的英国南极考察队全军覆没时并未完全断粮,死因也应该是被风雪封锁,体温过低。另外,很多冲击珠峰顶峰的登山者描述途中遇到的因各种原因失去活动能力的登山者在其成功登顶后返回时已经死于体温过低了。
因此,如果在登山过程中发生滑堕(引起的骨折等)、急性高山病等种种原因所导致的登山者丧失活动能力的情况,必须以最紧急的手段将其妥善安置。如将其安置于防风营地中,提供热饮料,在极高山区条件充分的可以考虑吸氧。如出现活动困难、意识昏迷的,必须设置专人照顾,防止死亡。在行军途中被困于风雪的,应在最短时间内设置营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风雪。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是,两个人裸体贴身睡一个睡袋,最好是鼻子对鼻子,这样不容易冻死。
和体温过低相比,心脏衰竭是一个缺少预兆的杀手。1975年珠峰突击队队长邬宗岳在突击营地遥感测完心电图后不到半小时及因心脏出现问题而死亡,当时其还应该有充足的氧气可供使用。
在低海拔地区,心脏衰竭的主要诱因是心肌炎等病症。表现包括引发肺水肿、口腔喷涌出白色或带粉红色泡沫。通常在登山者中被认为是肺水肿。其实单凭肺水肿并不足以致命。肺水肿是容易诊断的,而且从发病到恶化有相当长的时间,长到足以在5000米到8000米之间来回几趟。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在肺水肿条件下继续工作的经历。
心脏是维系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脏衰竭即使在低海拔地区及时送入危重病房在各种先进仪器的抢救下也是一个高死亡率的病症。在山区交通不便,抢救条件也有限,一旦发病,几乎是必死无疑。因此,心脏衰竭重在预防。进山前一定要做好身体检查,有禁忌症的人员不应盲目进山。发现自己能力不及时也不要卤莽地向上继续攀登。
在登山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自己心脏的工作情况,并注意保护心脏。可服用维生素C以保护心脏、维生素E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如果因血液中红血球太多而导致血液粘稠、心脏负担加重,可以考虑放血。
另外,可适当使用利尿药减轻水肿症状。在水肿条件下,病人会感到口渴,此时让病人喝大量的水,特别是盐水会引起致命后果。